禁止教师公布学生成绩排名?退休老教师有话说!
这篇文章的起源,其实是前段时间微博上的一个和老师学生相关的热搜#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#,好教师原创作者@碧峰老师看到后有感而发:
其中,对于教师合理发布信息的约定中,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,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(分数)、优劣对比、表扬少数等信息。
小时候把“分,分,学生的命根;考,考,老师的法宝”当作童谣,喊得满校园爆响。
人生苦短,转眼已是白发苍苍,回望做学生当老师几十年的人生路,何尝不是在“分与考”中走过。
可以说,分与考,让我们历尽了人生的成功与失败,酸甜与苦辣。
诚然,尽管从分与考中脱颖而出,成就人生辉煌的,是社会主流,但我们也不可忽视那些在分与考中的血与泪。
2019年有过一个热播的刑侦剧《冷案》,第一集就呈现了一个教育悲剧。
成为凶杀案当事人的林家父女,其实一直是邻里教育孩子时的榜样和参照。
女儿林慧,不仅样貌出众,才情、能力也数一数二,更是听话、懂事的代名词,孝顺、争气的林慧,也从没让林老师失望过,
从小就品学兼优的她,高考那年更是替父亲圆了梦,考上了名牌大学。
而她的父亲,也是她的高中老师,对于成功的定义,就是拿高分、考好学校、找好工作。对自己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。
然而谁都没想到,这种“父慈女孝”的画面只是表象,表象之下,埋藏着汹涌的暗流。
林老师奉行高压教育,控制、严厉,终将女儿推向了反叛、堕落。
后来,林老师在扫黄打非的电视新闻里看见了“抬头挺胸”的林慧,终于崩溃。
他再无法容忍这个已经完全脱离他掌控、完全脱离他规划的女儿,气急败坏地将林慧掐死了……
直至最后,林老师仍用非常惋惜的口气说:“林慧曾经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作品啊。”
也许你会说,这是电视,这只是艺术。
其实,如林老师一般有着极端控制欲的父母,不只存在于电视剧当中。
2010年,西安一名9岁男童,因为一门课考了70分被请家长。
爸爸在学校把孩子教训了一顿还不解气,回家接着打了两个多小时。
孩子口吐白沫后送医抢救,但死神,先到一步。
警察介入后,在男童尸体上发现旧伤,证实一年多以来,男童经常因为成绩不好而挨打。
父亲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,情绪极度不稳定,一会儿用头撞警察局的墙,一会儿又神智涣散地盯住一处,动也不动。
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,他一直以为,严厉的惩罚是为了孩子好。
其实,长期以来,类如因分数而遭怒吼、讽刺、谩骂、毒打、歧视,致叛逆、抑郁、出走、堕落、轻生的事例数不胜数。
教育怎么样、怎么样了?
前不久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。
《方案》说: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,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,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。
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,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,坚决克服唯分数、唯升学、唯文凭、唯论文、唯帽子的顽瘴痼疾。
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及管理者,对这“五唯”中的“唯分数”似乎有独特的感受。
早年在乡村学校教书,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,乡教育组(那时叫辅导组)就每每组织统一考试,集中阅卷,把校与校比,把不同校同年级的班纠合在一起比,于是校与校之间,老师与老师之间就少不了“撕杀”。
那监考成了“战场”,改卷成了“笔伐”,比后的成绩教育组除发榜周知外,还要开个全乡教师大会,总结“成王败寇”的原因,那“硝烟”足以让“后几名”的学校或老师窒息,那“羞辱”足以让“落后者”钻进地缝。
后调入区直大学校,一个年级都是五六个平行班的,虽然学校仍然要与区内同等学校比,但老师的比就基本在同一座大楼里。
相互间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,虽然少了如乡村学校般明面赤裸的“撕杀”,但背地使的劲似乎更大,由乡村学校一年的“几场冲锋”,变成了日复一日刀不血刃的“持久战”。
从学生分班抽签到平素的一课一练,由一个月考的测验到期终定胜负的统一大考,那心照不宣的比拼似乎总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波涛暗涌。
老师之间这样“唯分数”的比拼,本已折腾得精疲力尽,心心相忌,情情相轻,而上面又在中高考“升学率”政绩的重压下,将重斧狠狠地不停地锤打在“凿”上,出台一些让教师不堪重负的举措。
如细化分数段权重,为每10分一段,将传统的80分以上的优生率,再创造性地设个95分以上的特优率,非给你比出个子丑寅卯不可。
如把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几十名老师排成长长一队,不仅让你在各校“示众”,而且还按分取酬。
如借用多媒体将“三率”制成柱形图表等,在教师大会上分析讲解展示,还美其名曰质量分析。
等等,无不让你“热血沸腾”,或说培训你,像孙猴子般把你置于“八卦炉”中,锻炼出“火眼金睛”的本领。
“唯分数”老师层面如此,家长群体更甚。
尽管如上面所说的《冷案》与“西安男童因分致死”的例子有显特殊,但家长为了孩子的高分而“积极行动”“亚历山大”却是普遍的现象。
在当今家长“唯分数”剧场效应下,每个家长无疑都被焦虑而裹挟。
人一有焦虑,往往行为就会过激,甚至发疯,这不,攀比上了!
人家孩子都那么拼命,我们孩子不拼命跟不上啊!人家孩子都上培训班,我们孩子不去不行啊!人家孩子都超前学,我们孩子怎么可以落后?
人家家长都帮忙辅导孩子作业,我们不弄怎么可以?人家孩子考试每次都在前几名,我们的孩子怎么可以在后头……
于是,从孩子还在肚子里,家长就开始比拼,胎教早教幼儿园时兴趣班的特长教。但这些“教”还毕竟大多成分只是家长的虚荣与炫耀。
但一进小学就是正儿八经火药味十足的比拼。先比学校好坏,进了好学校 ,再比班级优劣,进了好班级,再比老师差异,甚至比到一个座位的。
总而言之,是比比不休。
为了比,榨出父母的养老金,买学区房租高价房;为了比,舍近求远,搭公交坐出租骑摩的;为了比,找关系托熟人傍优质校尖子班好老师。
为了比拼,进了好学校,但还要精进。对孩子要求要高,次次都要考好成绩,这才对得起付出的代价。
这不,才入学两个月的孩子,教辅资料上要看图写话,图上有树有花有狗,孩子写了十几个字,有一半是拼音代替的,竟还没有一个修饰的词语。
虎妈妈看了生气极了,非要孩子把拼音改成汉字,还要孩子在树前加个绿色的,花前加个红色的,小狗变成个跑的,这看图写话才算合格的棒棒的,晒在群里就能赢来一片大拇指。
结果逼哭了孩子,也逼疯了自己。
为了比,一些家长贪多求全,梦想把孩子培养成如千手观音般的多面手,往往要在同期报上三五个兴趣班,放学后双休日,拖着孩子,这里下场方未休,又在那里登场把戏做,孩子累得不如狗不说,光就家长自己,不说辅导,就是赶场跑路,蹲点守候,陪练看护,就累了个半死。
尽管家长在比上压力山大,但为了孩子能读个好高中,上个好大学,有个好的前程,他们甘愿承担,并乐此不疲,因为有上“985”“211”的精神支柱。
但一当孩子远离自己的期望值,考试分数排名靠后,一些失了理智的举动就会轮番上演,往往稍有不慎就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。
平民百姓如此,因为“分数”是其“出息”“改变命运”的唯一希望。
仅以某市2020年普通高中预安排招生计划确定来说,今年全市共有7.29万名初中毕业生,普通高中计划招生约4.12万人,其中,省、市示范高中计划招生3.4万余人。
你看,重点高中招录才40%多,不说成绩不好,就考不上高中,进不了高中就考不上大学,更不谈重点高中升重点大学,竟还有3.17万名学生连普通高中也上不了,这一切都要拿分数说话,这就是现实。
但事实是,一些“高贵的体面人”,比普通百姓更热衷于“高分数”的追求,特别是一些身在教育战线上娴熟政策的领导。
虽然平日里在大会小会上喊减负,喊五育并举,喊不唯分数论英雄等,但在暗地却更甚于普通百姓,因为在他们看来,领导的孩子在班上考分玩尾巴,是件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,丢人丢面子的大事。
张老师说,那年教育局王局长的儿子在他班上,才上五年级,期中考试后,王局长深夜打电话问儿子的名次,张老师不知虚实,支吾了半天说,学校不准排名次,您在大会上不是也这么说吗?
王局长却说,那是公开场合,这是在背地,你只给我儿子排一下,我好掌握掌握,心中有数。
事隔多年,张老师每每提及都感叹不已。
叶澜教授说:只育分不育人,是个太简单的事情。我觉得把“分”和“人”对立,是一种绝对两分的思维方式。抬高了“分”,把它与“人”等而视之,这是大误。
其实教师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,不难达到所谓的“分”的要求。如果有学校或教师宣称我只“育人”不“育分”,这不仅荒谬,家长也肯定不放心。
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:你教的学生考试是考不好的,然而你是个好教师。
其实,当前很多学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“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,不难达到所谓的‘分’的要求”那样,在积极尝试破除“唯分数”的评价体系。
仅就笔者所在学校,这些年在对教师的考评方案上加大对师德、德育、出勤、活动等的权重比分,把考试成绩压到权重比分的百分之三十。
但年年的考评显示,其它各项除个别特殊原因,如一票否决外,最终能把老师的排名拉开距离的仍然是考试成绩这块,仍然跳不出考试唯分数的窠臼。
特别是有几年,因为便于考核年年分班,导致家长年年要面对新老师,家长强烈要求不要分班过勤,保持两三年不变的情况下,学校出台了个“从进口看出口”的考评方案,没有更好办法的更是把“分数”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。
克服“唯分数”的顽瘴痼疾,真的是人心所向,对于每位老师来说,是件天大的好事。
老师将会少了许多不该有的:
升学的压力、同行的争斗、排名的尴尬、绩效的扣罚、校长的约谈、大会的批评、家长的谩骂、社会的白眼、学生的叛逆、惩戒的过失、跳楼的罪过……
但是,正如有的专家所说,只要中高考升学考试这块天花板还在,那么凡是与这块天花板相冲突相抵触的评价措施,无论思路怎么新颖,理念怎么前卫,在无法回避中高考这个事实的前提下,最终都不免会走向落空的结局。
由此看来,破除“唯分数”的顽瘴痼疾,任重而道远,吾辈当继续努力……
其实,就好教师看来,最担心的一点是:
如果当学生在学校没有所谓的排名和竞争,可当他们踏入社会时,发现处处都是竞争,处处都有比学校排名更严格的规则时,他们适应吗?
▼